![]() 防漏光导光板模组
专利摘要:
一种防漏光导光板模组,包括板体及反射组件,板体包括入光面、反射面、出光面及漫射面,反射面与入光面相向设置,出光面分别与入光面及反射面衔接,漫射面与出光面相向设置,漫射面上形成多个阻光凹槽,阻光凹槽包括阻光侧壁及阻光底壁,阻光侧壁分别与阻光底壁及漫射面相衔接,阻光底壁上形成第一反射槽及多个第二反射槽,各第二反射槽围绕第一反射槽呈圆周分布,反射组件包括反射片及挡光片,反射片设置于反射面的表面上,挡光片设置于漫射面上,通过在阻光底壁上设置第一反射槽及多个第二反射槽,在反射面设置反射片,在漫射面设置挡光片,能够有效改变光线的路径,有效避免出现漏光问题,从而使得出光面的亮度更加均匀,提高光线的利用率。 公开号:CN214335278U 申请号:CN202022840417.2U 申请日:2020-11-30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庄伟峰;赵小龙 申请人:Huizhou Fujiashe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IPC主号:G02B6-00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导光板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漏光导光板模组。 [n0002] 在液晶显示屏中,需要由背光模组提供光源,才能够让用户看到液晶屏上的图案,而背光模组中,包含有导光板,导光板能够把呈束状的光线转变为全方向漫反射的光线,从而能够使得照射到液晶屏的光线可以各处均匀,以避免液晶屏出现亮暗不均。 [n0003] 目前的导光板,是通过在其一侧面上设置若干导光点,然后利用各导光点来改变射入至导光板的光线的角度,以使得从导光板的出光面的亮度各处均匀,其中,导光点可以在注塑成型导光板时一体成型,也可以由后期进行加工,例如可以利用蚀刻或者丝印等方式进行处理。 [n0004] 然而,目前的导光板存在如下问题,当把发光源安装在导光板的侧面时,亦即光线以侧入的方式进入到导光板,如此,会有很大部分的光线会从导光板的入光面的相对侧面离开导光板,如此,导致光线漏失过多,亦即导光板模组对光线的利用率过低。 [n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防漏光导光板模组,能够有效防止出现漏光问题,以提高对光线的利用率。 [n0006]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n0007] 一种防漏光导光板模组,包括: [n0008] 板体,所述板体包括入光面、反射面、出光面及漫射面,所述入光面为平面结构,所述反射面与所述入光面相向设置,所述出光面分别与所述入光面及所述反射面衔接,所述漫射面分别与所述入光面及所述反射面相衔接,且所述漫射面与所述出光面相向设置; [n0009] 所述漫射面往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凹陷以形成多个阻光凹槽,在其中的一个所述阻光凹槽中,所述阻光凹槽包括阻光侧壁及阻光底壁,所述阻光侧壁分别与所述阻光底壁及所述漫射面的表面相衔接,且所述阻光侧壁与所述漫射面的表面之间的夹角为100°~130°; [n0010] 所述阻光底壁往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凹陷以形成第一反射槽及多个第二反射槽,各所述第二反射槽围绕所述第一反射槽呈圆周分布;及 [n0011] 反射组件,所述反射组件包括反射片及挡光片,所述反射片设置于所述反射面的表面上,所述挡光片设置于所述漫射面上。 [n001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光侧壁与所述漫射面的表面之间的夹角为120°。 [n001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射槽及所述第二反射槽均为锥形槽结构。 [n001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射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反射槽的深度。 [n001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射槽的深度为60微米~80微米。 [n001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射面往所述入光面的方向凹陷以形成多个反光凹槽,各所述反光凹槽之间设置有间隔。 [n001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观凹槽包括第一反光面及第二反光面,所述第一反光面与所述第二反光面之间的夹角为140°~150°。 [n001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光面与所述第二反光面之间的夹角为145°。 [n001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射片与所述发射面相黏接。 [n002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板体为亚克力板体 [n002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n0022] 本实用新型的防漏光导光板模组,包括板体及反射组件,板体包括入光面、反射面、出光面及漫射面,入光面为平面结构,反射面与入光面相向设置,出光面分别与入光面及反射面衔接,漫射面分别与入光面及反射面相衔接,且漫射面与出光面相向设置,漫射面往出光面的方向凹陷以形成多个阻光凹槽,在其中的一个阻光凹槽中,阻光凹槽包括阻光侧壁及阻光底壁,阻光侧壁分别与阻光底壁及漫射面的表面相衔接,且阻光侧壁与漫射面的表面之间的夹角为100°~130°,阻光底壁往出光面的方向凹陷以形成第一反射槽及多个第二反射槽,各第二反射槽围绕第一反射槽呈圆周分布,反射组件包括反射片及挡光片,反射片设置于反射面的表面上,挡光片设置于漫射面上,通过在漫射面设置阻光凹槽,然后在阻光底壁上设置第一反射槽及多个第二反射槽,在反射面设置反射片,在漫射面设置挡光片,能够有效改变光线的路径,有效避免出现漏光问题,从而使得出光面的亮度更加均匀,提高光线的利用率。 [n0023]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n0024]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防漏光导光板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n0025]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板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n0026]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板体的另一角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n0027]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反射面的结构示意图。 [n0028]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n0029]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n0030]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n0031]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使用关于元件与另一个元件“连接”的相关表述,也表示元件与另一个元件“连通”,流体可以在两者之间进行交换连通。 [n0032] 请参阅图1,一种防漏光导光板模组10,包括板体100及反射组件200,反射组件200安装在板体100的侧壁上,如此,当光源从板体100的另一侧壁射入光线,能够有效防止光线从板体100中穿过,从而能够降低漏光的问题,以提高对光线的利用率。 [n0033] 请参阅图1至图3,板体100包括入光面110、反射面120、出光面130及漫射面140,入光面110为平面结构,反射面120与入光面110相向设置,出光面130分别与入光面110及反射面120衔接,漫射面140分别与入光面110及反射面120相衔接,且漫射面140与出光面130相向设置,漫射面140往出光面130的方向凹陷以形成多个阻光凹槽141,在其中的一个阻光凹槽141中,阻光凹槽141包括阻光侧壁141a及阻光底壁141b,阻光侧壁141a分别与阻光底壁141b及漫射面140的表面相衔接,且阻光侧壁141a与漫射面140的表面之间的夹角H为100°~130°,阻光底壁141b往出光面130的方向凹陷以形成第一反射槽141c及多个第二反射槽141d,各第二反射槽141d围绕第一反射槽141c呈圆周分布。 [n0034] 需要说明的是,在板体100上包括有入光面110,需要注意的是,入光面110位于板体100的一个侧面,而在入光面110相对方向上的是反射面120,因此,反射面120同样位于板体100的一个侧面上,进一步地,板体100呈板状结构,出光面130位于板体100的顶侧面上,因此,出光面130分别和入光面110和反射面120连接,进一步地,漫射面140和出光面130相对设置,因此漫射面140也分别与出光面130和反射面120连接,如此,入光面110处放置有光源时,光源发射出的光线就会从入光面110中进入到板体100内,为了确保光线可以顺利进入到板体100内,入光面110通常设置为平面结构,从而有利于光线进入至板体100内;一实施方式中,板体100为亚克力板体,如此,有利于光线穿过板体100。 [n0035] 进一步地,在漫射面140上往出光面130的方向凹陷,从而在漫射面140的表面上形成多个阻光凹槽141,各阻光凹槽141之间设置有间隔,进一步地,该阻光凹槽141包括阻光侧壁141a及阻光底壁141b,其中,阻光侧壁141a与漫射面140的表面连接,然后阻光底壁141b与阻光侧壁141a连接,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阻光侧壁141a与阻光底壁141b的存在,使得漫射面140与出光面130之间的距离会比其他地方小,如此,当光线从板体100内穿过时,部分光线会被阻光侧壁141a阻挡,从而在阻光侧壁141a处出现反射,以使得光线的传播路径被改变而从出光面130中射出,一实施方式中,阻光凹槽141呈圆台结构,如此,阻光侧壁141a就会具备有一定的弧度,如此,光线在阻光侧壁141a的作用下就会往各个方向反射,如此,能够使得从出光面130中射出的光线可以更多,从而使得出光面130有更高的亮度,进一步地,由于阻光凹槽141设置有多个,如此,使得反射的光线可以更多,从而在各阻光凹槽141的阻光侧壁141a的作用下,被反射的光线会更多,从而使得出光面130中射出的光线会更加多而均匀,亦即使得出光面130的亮度能够更加均匀且亮,一实施方式中,阻光侧壁141a与漫射面140的表面之间的夹角H为100°~130°,需要注意的,二者之间的夹角是通过在阻光侧壁141a和漫射面140的连接处的任意一点进行测量的,由于阻光凹槽141为圆台结构,因此可以选取二者连接处中的任意一点,而且通过设置一定的角度,能够增大光线被反射到出光面130的几率。 [n0036] 进一步地,在阻光底壁141b往出光面130的方向凹陷以形成第一反射槽141c及多个第二反射槽141d,且第二反射槽141d环绕在第一反射槽141c的四周,亦即,第一反射槽141c和第二反射槽141d均位于阻光底壁141b上,如此,当光线在板体100内穿过时,会有更大的几率被第一反射槽141c和第二反射槽141d的内侧壁所阻挡,从而光线的行进路径被改变,进而使得有更多的光线从出光面130中射出,从而提高出光面130的光亮均匀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反射槽141c及第二反射槽141d均为锥形槽结构,设置为锥形槽结构,有利于对射入板体100内的光线进行各向反射,最终使得出光面130的亮度能够更加均匀。 [n0037]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漫射面140设置阻光凹槽141,其中阻光凹槽141包括阻光侧壁141a及阻光底壁141b,然后在阻光底壁141b上还设置第一反射槽141c及多个第二反射槽141d,如此,在阻光侧壁141a、第一反射槽141c的内侧壁和第二反射槽141d的内侧壁的作用下,能够对穿过板体100内的光线进行阻挡,进而使得光线出现反射,然后反射光线能够从出光面130上射出,如此,当反射光线足够多时,便能够使得出光面130处的亮度更加均匀,而且,此过程改变了大量光线的行进路径,使得光线被滞留在板体100内,减小了从反射面120中射出的光线,亦即,能够降低板体100的漏光问题,提高了对光线的利用率。 [n0038] 请再次参阅图1,一实施方式中,反射组件200包括反射片210及挡光片220,反射片210设置于反射面120的表面上,挡光片220设置于漫射面140上。 [n0039] 需要说明的是,在反射面120上设置反射片210,当光线从反射面120中射出时,使得光线会在反射片210的作用下被重新反射进入板体100内,同样地,在漫射面140上设置有挡光片220,如此当光线从漫射面140中射出时,在挡光片220的反射作用下,光线会被重新反射进入至板体100内,如此,能够进一步降低漏光问题,一实施方式中,反射片210与反射面120相黏接,挡光片220和漫射面140相黏接。 [n0040] 一实施方式中,阻光侧壁141a与漫射面140的表面之间的夹角H为120°。需要说明的是,阻光侧壁141a与漫射面140的表面之间的夹角H为120°,能够有利于光线在阻光侧壁141a的位置处进行反射,并从出光面130中射出。 [n0041] 请再次参阅图2,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反射槽141c的深度D为60微米~80微米。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反射槽141c呈锥形结构,因此,深度D是指第一反射槽141c的中心位置处的深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反射槽141c的深度大于第二反射槽141d的深度,通过设置第一反射槽141c和第二反射槽141d的深度不一致,使得对光线的阻挡呈层级结构,从而更有利于使得光线被反射而从出光面130中射出。 [n0042] 请参阅图4,一实施方式中,反射面120往入光面110的方向凹陷以形成多个反光凹槽121,各反光凹槽121之间设置有间隔,在其中的一个反光凹槽121中,反光凹槽121包括第一反光面121a及第二反光面121b,第一反光面121a与第二反光面121b之间的夹角E为140°~150°。 [n0043]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反射面120上形成反光凹槽121,而反光凹槽121包括第一反光面121a和第二反光面121b,如此,利用第一反光面121a和第二反光面121b能够使得板体100内的光线能够被反射回到板体100内,从而降低板体100的漏光问题,而第一反光面121a和第二反光面121b之间设置为夹角140°~150°,能够有利于对光线的反射。 [n0044] 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反光面121a与第二反光面121b之间的夹角E为145°。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反光面121a和第二反光面121b之间设置为145°,能够使得光线反射到板体100内时,不会与入射光线的路径一致,最终能够使得出光面130处的亮度可以更加均匀。 [n004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n0046] 本实用新型的防漏光导光板模组,包括板体及反射组件,板体包括入光面、反射面、出光面及漫射面,入光面为平面结构,反射面与入光面相向设置,出光面分别与入光面及反射面衔接,漫射面分别与入光面及反射面相衔接,且漫射面与出光面相向设置,漫射面往出光面的方向凹陷以形成多个阻光凹槽,在其中的一个阻光凹槽中,阻光凹槽包括阻光侧壁及阻光底壁,阻光侧壁分别与阻光底壁及漫射面的表面相衔接,且阻光侧壁与漫射面的表面之间的夹角为100°~130°,阻光底壁往出光面的方向凹陷以形成第一反射槽及多个第二反射槽,各第二反射槽围绕第一反射槽呈圆周分布,反射组件包括反射片及挡光片,反射片设置于反射面的表面上,挡光片设置于漫射面上,通过在漫射面设置阻光凹槽,然后在阻光底壁上设置第一反射槽及多个第二反射槽,在反射面设置反射片,在漫射面设置挡光片,能够有效改变光线的路径,有效避免出现漏光问题,从而使得出光面的亮度更加均匀,提高光线的利用率。 [n0047]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权利要求:
Claims (10) [0001] 1.一种防漏光导光板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板体,所述板体包括入光面、反射面、出光面及漫射面,所述入光面为平面结构,所述反射面与所述入光面相向设置,所述出光面分别与所述入光面及所述反射面衔接,所述漫射面分别与所述入光面及所述反射面相衔接,且所述漫射面与所述出光面相向设置; 所述漫射面往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凹陷以形成多个阻光凹槽,在其中的一个所述阻光凹槽中,所述阻光凹槽包括阻光侧壁及阻光底壁,所述阻光侧壁分别与所述阻光底壁及所述漫射面的表面相衔接,且所述阻光侧壁与所述漫射面的表面之间的夹角为100°~130°; 所述阻光底壁往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凹陷以形成第一反射槽及多个第二反射槽,各所述第二反射槽围绕所述第一反射槽呈圆周分布;及 反射组件,所述反射组件包括反射片及挡光片,所述反射片设置于所述反射面的表面上,所述挡光片设置于所述漫射面上。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漏光导光板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光侧壁与所述漫射面的表面之间的夹角为120°。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漏光导光板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槽及所述第二反射槽均为锥形槽结构。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漏光导光板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反射槽的深度。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漏光导光板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槽的深度为60微米~80微米。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漏光导光板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面往所述入光面的方向凹陷以形成多个反光凹槽,各所述反光凹槽之间设置有间隔。 [0007]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漏光导光板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 光 凹槽包括第一反光面及第二反光面,所述第一反光面与所述第二反光面之间的夹角为140°~150°。 [0008]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漏光导光板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光面与所述第二反光面之间的夹角为145°。 [0009]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漏光导光板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片与所述发射面相黏接。 [001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漏光导光板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为亚克力板体。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CN104930399B|2021-04-23|面发光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US7101070B2|2006-09-05|Backlight system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US7114838B2|2006-10-03|Dish lens for backlight module and light emitting diode US6975370B2|2005-12-13|Backlight system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KR101229874B1|2013-02-05|광학 렌즈와, 이를 갖는 광학 패키지,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및 표시장치 KR20060126577A|2006-12-07|면상 조명 장치 JP2007141546A|2007-06-07|光混合板、及び該光混合板を利用した直下式バックライト JP2010205713A|2010-09-16|照明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US8602630B2|2013-12-10|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JP2007115451A|2007-05-10|面光源装置 CN103511913A|2014-01-15|背光模组、液晶显示装置及光源模组 US20040252483A1|2004-12-16|Backlight system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US8405796B2|2013-03-26|Illumination device,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10983394B2|2021-04-20|Thin direct-view LED backlights CN214335278U|2021-10-01|防漏光导光板模组 JP2006049192A|2006-02-16|面光源装置 CN101701693B|2011-09-28|发光装置 JP2005010436A|2005-01-13|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US20110019435A1|2011-01-27|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and backlight module JP2019075193A|2019-05-16|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16184111A1|2016-11-24|反射组件、背光模组和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设备 CN108459433B|2021-08-13|背光模块及其面光源组件 JP2009123361A|2009-06-04|導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用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EP3401719A1|2018-11-14|Diffusing lens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20100277949A1|2010-11-04|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022840417.2U|CN214335278U|2020-11-30|2020-11-30|防漏光导光板模组|CN202022840417.2U| CN214335278U|2020-11-30|2020-11-30|防漏光导光板模组|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